山大官網  |  返回首頁
學院概況
首頁 » 學院概況 » 媒體PG电子 // 鏄庢枃杈撳嚭

山西日报 | 到田野课堂罗致“拔尖”力量

文字:耿璐 圖片:康曉蘭 時間:2023-11-02

2023年7月15日至25日,書院耿璐老師、康曉蘭老師與拔尖計劃02班學生二十余人赴山西省臨汾市汾西縣開展“知民情、懂國情”特色勞育課程學習。在汾西縣委組織部的熱情接待和幫助下,拔尖學子們通過“集中研學+分組調研”的方式,進行了“基層治理”、“鄉村振興”、“汾西文化”三個主題的自主組隊,順利完成了日程滿滿、內容豐富的汾西之行。

活動中,師生們走進鄉村、企業等地,開展緬懷革命先烈、觀摩非物質文化遺産、開展弘揚科學家精神宣講、調研鄉村振興,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厚植家國情懷、了解國情民情、激發挺膺擔當。

11月2日,《山西日報》圍繞我院特色勞育課程情況,報道了題爲《到田野課堂罗致“拔尖”力量》的文章。其內容如下:

山青水碧,鸟飞虫鸣。前不久,山西大学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将课堂搬惠临汾市汾西县的田野上,开展为期十天的书院特色劳育课程——“知民情、懂国情”系列实践运动。山西大学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作为山西省唯一一个入选国家“拔尖计划2.0”的基地,成为该校本科人才培養的创新试验田,学校专门建设PG电子 // 鏄庢枃杈撳嚭学院(PG电子 // 鏄庢枃杈撳嚭书院),遵循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生长纪律,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養进行了全新探索。

從玉露香梨的成熟,感受鄉村振興的力量

乘坐大巴,師生們來到了以玉露香梨着名的汾西縣永安鎮後加樓村。村子取名“加樓”,既因爲呈階梯狀的地形,更寄托著人們對村子“更上一層樓”的美好期盼。

這裏滿山蔥綠,讓人很難想到十余年前這裏還都是撂荒的山脊和被小煤廠挖得滿目瘡痍的山坳。在村黨支部書記的細致講解下,同學們逐漸了解了後加樓村的鄉村振興探索之路。

上世紀,村裏發現了淺層煤炭後,開煤礦、煉焦炭一時成了“搖錢樹”,村裏人都在參與,還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前來務工。但腰包鼓了,村裏的環境卻不斷惡化。村裏老人們回憶時說,“基础不敢穿白色衣服,一天就黑了。”隨著國家推動小煤窯關停,不到一年時間,後加樓村靠煤炭集聚的人氣就衰落了,村裏人又過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许多年輕人背井離鄉,村子一度成了“空殼村”。

2013年,省科技廳的扶貧事情隊來到後加樓村,在邀請專家實地考察後發現,這裏地處水果種植的“黃金緯度”,加上山區晝夜溫差大,適宜種植玉露香梨。十年間,一批批事情隊駐紮在這裏定點扶貧,充实發揮人才、技術、轉化、信息、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根據幫扶的5個貧困村各自的資源禀賦條件、産業基礎、基礎設施、農民脫貧訴求等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計劃,發展適宜性扶貧産業,依靠科技力量真正使貧困村村民實現脫貧攻堅。

“梨—酒—酒糟—牲畜—肥—梨”玉露香梨産業鏈爲汾西集體經濟壯大提供了示範。在玉露香梨産業的帶動下,村民們的收入增加了,環境也大爲改善。每年的“梨花節”,白色的梨花和黃色的油菜花漸次開放,吸引不少美術愛好者和遊客前來寫生觀賞。“綠水青山把‘詩與遠方’帶到身邊,也把好日子帶到眼前。”徐樂齊同學在田野筆記裏寫下了這樣一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每晚的分享會中,同學們经常提到這句詩。以往只能通過教科書和互聯網了解到我國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豐碩结果,在汾西縣實地調研過程中,師生們越发深切感受到“因地制宜”和“科技致富”的重要意義。

從一棵“便民樹”領略,“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

一進入縣城新區,30余棟黃色牆面的嶄新樓宇吸引了師生目光。這裏是山西省第二大、臨汾市最大的移民小區——府底小區,承載了汾西縣當地6000余人、54個自然村、4個鄉鎮易地扶貧搬遷的任務。在小區中央的黨群服務大樓裏,一棵“長”滿了二維碼的“便民樹”引來師生紛紛掃碼。裏面有近50個關于民衆生活服務辦理的二維碼,原鄉鎮代辦事項、現居住地辦理事項、縣直部門辦理事項一鍵可達。與社區事情者交流中,師生們了解到,除了常見的醫保、養老保險等,還有困難創業技术培訓補貼、脫貧勞動力外出務工一次性交通補貼、脫貧子女教育補貼“雨露計劃”等適用于移民小區的各項民生保障政策。

路過頂樓的京東客服事情辦公室,人聲、電話鈴聲此起彼伏,社區居民們正在忙碌事情中。休憩間隙,一位年輕的媽媽與學子進行了熱情交流。她說,搬到移民小區後,經過專業培訓上崗後,自己成了一名客服人員,實現了“足不出小區”的就業。

不僅不需要外出打工,與孩子及家人分離,還有一筆可觀的收入,讓自己很好地平衡了家庭與事情。“感覺自己身兼數職,是一個新時代職業女性!”她開心地和同學們分享著屬于她的生活巨變。

“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科學才气發揮更多的基層治理正能量。”“基層治理”調研組張書煜同學感伤道。近年來,山西大學物理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不斷探索“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相結合的育人之路,組織學子們前往綿陽“兩彈城”,沈浸式感受科學家精神;舉辦集本科生學術報告、學術牆報制作、境內外院士名師講座、優秀朋輩分享爲一體的“本科生學術活動周”,培養學術爭鳴氛圍,啓迪科學家夢想……通過打造全過程育人環境,形成“拔尖+”全成長體系,以使命和擔當引導學生面向國家戰略、人類未來、思想文化和學科前沿,激發學生學術志趣和內在動力,讓學生擁有大花样、大胸懷、雄心向。

讓“拔尖+”全成長體系,融入具體的遠方

到田野去!在遠方遇見“真實的中國”,在實幹中培養人格完整康健、家國情懷深厚、富有判斷力決斷力和完成力的高素質人才。

汾西行中,下层干部、老黎民成了学子们的指导老师,乡村振兴不再只是懵懵懂懂的文字印象,而是真真切切的亲身感受。“借此时机,我们的学生能看见、认识最真实的中国。”山西大學PG电子 // 鏄庢枃杈撳嚭學院(PG电子 // 鏄庢枃杈撳嚭書院)副院长李鹏说。

汾西行中,同學們不僅在特別的課堂上罗致新知識,還組建了“科學宣講團”,學會將自己所學科學知識進行輸出。拔尖學子們走進青少年活動中心,從弘揚科學家精神、物理知識科普、學習經驗分享等方面,與汾西當地青少年們開啓“科學之旅”。活動現場,宣講團深情講述了以我省首位本土培養院士——彭堃墀爲代表的山西大學物理學科老一輩科學家的事迹報告,分享了“兩彈城”研學實踐經曆,與汾西少年朋友們配合赓續傳承“兩彈一星”、“愛國、攀登、奉獻”的科學家精神。宣講團還用通俗易懂的話語爲青少年講解物理知識原理,通俗易懂的講解和實操體驗極大地激起了同學們的興趣,幫助青少年點亮心中科學夢,邁向更高、更遠的科技求知之路。

安靜的汾西之夜裏,安放著群衆生活日與夜的角角落落,李鵬教授告訴記者:“在這裏,無窮的遠方和無數的人們變得具體起來,書本上的知識變得立體了起來,年輕人的心也變得澎湃起來。‘拔尖計劃’裏的學子們得以去遇見未來的中國,去成爲中國的未來。”


責編:劉絲雨

二审:张   波

三审:李   鹏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塢城路92號
郵箱:slxy@sxu.edu.cn
電話:0351-7011581
郵編:030006
友情鏈接
  • 山西大學物理電子工程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學院
  • 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
  • 浙江大學竺可桢學院

PG电子 // 鏄庢枃杈撳嚭書院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