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人民日報 文字: 黄 超 丁雅诵 時間:2022-03-25
焦点閱讀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足生长,但在医学基础研究领域,原创基础研究的产出质量另有很大提升空间。基于此,我国一些医学院校专门设置了基础医学、药学、中药学等医学基础学科专业,通过实施科研育人计划、培养交织学科人才等,探索切合医学基础学科特点的拔尖人才培養模式。
醫學的基礎研究,既是疾病診斷和預防手段發展的基石,也是研發創新藥物和疫苗等治療手段的基礎和偏向。近年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長足發展,爲提升人民康健水平做出重要貢獻。但醫學基礎研究領域依然缺乏一批在“無人區”探險的人才,原創基礎研究的産出質量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相較于臨床醫學,願意選擇醫學基礎相關專業的優秀學生依然有限,畢業于臨床醫學而選擇基礎醫學研究和教學的更是鳳毛麟角。基于此,我國一些醫學院校專門設置了基礎醫學、藥學、中藥學等醫學基礎學科專業,部门高校被納入教育部實施的“拔尖計劃”。
如何探索出切合医学基础学科特点的人才培養体系?“技”“道”并重、“专”“全”并行的医学教育花样是否形成?
要有“試錯”的精神和“容錯”的環境
入學後的第一個月,華中科技大學2020級基礎醫學強基班學生陳怡清就跟隨導師進入實驗室,了解課題研究偏向與進展。“目前我已在3個實驗室進行輪轉,开端確立了今後的科研重點——免疫腫瘤。”陳怡清說。
在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中,华中科技大学实施“三早进”科研育人计划: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课题组。同时,通过本科阶段实验室轮转、多次“双向互选”导师等方式,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
“學生越早進入實驗室,越多了解醫學前沿領域,越能更好地將自身興趣與研究偏向相匹配,從而獲得持久的研究動力。”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陳建國介紹,在這樣的科研訓練體系下,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大膽質疑、勇于創新的意識和能力都顯著增強。
在基础人才培養历程中,要特别重视给予他们充实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从解题转向发现和提出问题,从模仿转向创新,提供优质土壤,促进更多优秀学生“冒尖生长”。“拔尖创新人才培養是一个历程,需要有久远的眼光和宽容的心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史静寰体现,在人才培養中,拔尖人才需要有“试错”的精神和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情况也需要有“容错”和调整的制度。
“切实落实导师的‘大先生’作用,准确定位导师制在基础学科人才培養历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关乎着学生怎样处置惩罚课程学习和导师日常指导之间的关系。”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有关卖力人体现,一些学生对自我生长的理解过于狭隘,一味追求课程的分数,不愿意在课程学习之外多花时间。该卖力人建议,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教育者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人才培養目标,在此基础上更新教育理念,重构人才评价尺度,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的相关细则,进而建设良好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推進醫科與多學科的交织融合
隨著轉化醫學、精准醫學的蓬勃發展,醫療人工智能、醫療工程技術等具有明顯學科交织特征的新興醫學相關學科逐漸湧現,成爲康健領域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動力。如何培養具備交织學科配景的拔尖創新人才?
“智能醫學看重的是以醫院信息化爲媒介,對其所帶來的海量醫學數據進行有效利用。一方面,通過大數據的智能分析和決策,爲患者帶來個性化精准醫療;另一方面,通過對海量病例樣本的數據挖掘,揭示相關疾病發生、發展及診療的規律,從而給基礎醫學的發展帶來新思路。”天津大學醫學部副主任萬亮介紹。
“我們的專業課程很有特色,其中數理基礎、醫學基礎和智能技術相關的課程各占1/3。學院開設了差异難度級別、中英文兩種版本的課程,鼓勵我們根據自己的興趣以及未來的專業選擇自主選課。”天津大學2018級智能醫學工程專業學生趙鴻波說,這幾年的學習堅定了自己的初心: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及規律。
能否在交织學科領域培養出拔尖創新人才,在一定水平上決定著能否占領未來學科的前沿。在基礎醫學領域,不少學校展開探索:複旦大學開設交织融合課程,加強醫工、醫理、醫文交织融合,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融合,爲卓越醫學人才成長夯實基礎、拓寬視野;浙江大學基礎醫學專業強基班,強化數理基礎,注重人工智能等多學科融合,爲解決熏染性疾病、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診治的焦点技術,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新兴学科研究一直是我国医学科技创新链条的重要环节,许多生命科学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都应实时有效地转化惠临床应用中去。”万亮体现,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同时接受系统的交织学科训练,培养兼具深厚数理基础、完备医学配景、扎实工程技术等复合知识的拔尖创新人才,这其中面临许多体制机制的问题,好比跨校的联合培养、跨学科门类的联合学位授予、非临床专业的长学制本研领悟方案设置、结业生的职业生长路径计划、国际相助等。这需要我们不停努力,也需要政策情况的支持,科学确定人才培養规模,优化结构结构,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
中山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周建華建議,組建跨學科的研究生導師團,進行多導師聯合指導,促進差异學科知識體系碰撞、融合與創新,夯實學生多學科基礎知識,創新跨領域研究要领,培養學生源頭創新能力。
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
北京大學在全國基礎醫學專業中首創“八年一貫、本博融通”的培養模式。“我們制定實施本學科的拔尖學生培養方案,每一年級設置博雅學堂班。”該校基礎醫學院副院長王韻說。
每級博雅學堂班約30人,絕大部门由“強基計劃”招生來的基礎醫學專業學生組成。2019年試點以來,學堂班依托北大未名基礎醫學基地,設立專家指導組,包罗首席顧問教授、校內指導教授、校外指導教授3人,均爲國內外知名院士學者。“作爲教學副院長,我與學業導師、教學學工人員及各年級博雅學堂班學生代表組成事情組,師生配合努力探索基礎醫學拔尖學生培養模式。”王韻說。
拔尖學生需要怎樣的拔尖課程?學堂班挑選學院中青年學術骨幹參與小組討論課,引導學生梳理某一領域發展脈絡、創新角度、前沿問題。在2020級學生許依諾看來,博雅學堂班開設的專業課程《基礎醫學前沿拓展》很有幫助:“各人通過自學講義和文獻、小組討論、文獻展示,培養自主學習、學術交流和科研思維等能力,課程很受歡迎。課程有3個特點,一是早,讓各人早接觸科研;二是前,專題都是基礎醫學前沿話題;三是高,國際化視野,都是高難度的醫學難題。同學們提出了越來越多老師們無法回覆、文獻裏沒有答案的問題,這就是科研的啓蒙。”
种子欠好,丰收难保。要培养出优秀的基础医学人才,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教育公正的理念,博雅学堂班还对未投放“强基计划”录取名额省份的考生有限录取。制止唯分数论,在每学年动态遴选中,对高绩点学生仅进行形式审核,降低学生肩负。同时,允许绩点稍低的考生进行小我私家陈述,为“偏才”“怪才”保留生长空间。
當前,新醫科建設正在深入實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有關負責人体现,推進新醫科建設,要著力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體現“大康健”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內涵,對現有基礎醫學等專業進行革新升級,建設一批新的醫學相關專業,同時要強力推進醫科與多學科深度交织融合。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学者李凤林建议,创新人才培養的治理模式,强化学科基础性。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医教融合、科教融合以及医疗教育卫生体制的融合,不停开发创新型医学科研实践基地,建设医学仿真模拟实训实验室,强化医学基础性研究,强化医学教育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前沿性。
PG电子 // 鏄庢枃杈撳嚭書院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