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人民日報 文字:赵婀娜 吴 月 時間:2022-03-21
數據來源:教育部
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革新委员会第二十四次聚会会议时强调,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養,科学确定人才培養规模,优化结构结构,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鼎力大举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生长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今年的《政府事情陈诉》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生长,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为什么要增强基础学科人才培養?如何吸引和培养拔尖人才投身基础研究?本版今起推出“两会后探落实·基础学科人才培養”系列报道,聚焦各高校在选拔、培养、评价等方面的探索,探寻未来生长偏向。
——编 者
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拔尖計劃”畢業生宮勇吉,畢業後留學深造,並在高分子质料科學領域取得突出成就,如今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质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爲一名教授、博士生導師。
眼下,蘭州大學萃英學院畢業生田恩麟正在攻讀博士學位。回憶本科時光,最難忘的是在專業課程學習的同時參與了多個科研訓練項目,在他看來,“本科階段的科研訓練,堅定了我投身基礎學科研究的信念”。
如何增强基础学科人才培養,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
“沒有強大的基礎研究,很難做出原創性、變革性、顛覆性的關鍵焦点技術”
“基础研究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要害。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很难做出原创性、厘革性、颠覆性的要害焦点技术。”谈及基础学科人才培養的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说。
“發展強大的基礎學科,需要一大批對基礎學科有志趣的青年才俊。”複旦大學副校長徐雷深有同感,“基礎學科是所有學科的基石。建設創新型國家,人才的基礎能力是關鍵,而基礎學科所構建的就是這樣一種‘底層能力’。”
基于对基础学科建设和基础学科人才培養迫切性的深刻认识,近年来,教育部以及相关高校连续增强基础学科人才培養,做了一系列探索。
開辟多元渠道,吸引優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2020年,教育部出台《關于在部门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革新試點事情的意見》(也稱“強基計劃”),起步階段遴選36所“雙一流”建設高校開展試點,兩年來共錄取新生1萬余人。
同時,創新培養模式,爲學生成長成才厚植土壤。“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拔尖計劃”)持續推進,在77所高水平大學结构建設288個培養基地,吸引1萬余名優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96%的本科畢業生繼續在基礎學科深造。通過實施“英才計劃”“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等,6000余名中學生走進大學參與科研實踐,推進科教融合育人。
此外,加強基礎學科專業建設,學科專業结构進一步優化。2012年以來增設數據計算及應用、量子信息科學等10個理學新專業和古文字學等冷門本科專業,認定建設1189個基礎學科一流專業。
教育部相关卖力人体现,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学科人才培養特别是拔尖人才培養,事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事关民族再起伟业,是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要爲傑出人才營造一個好的環境,讓他們在這個環境中自主學習和研究”
基础学科人才培養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科学设计、协同配合。
围绕选拔,“强基计划”探索建设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学生的招生模式。同时,创新人才培養模式,单独制定培养方案,探索建设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和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養机制。
圍繞培養、評價與使用、保障等環節,教育部深入實施“拔尖計劃”,深化書院制、導師制、學分制革新,探索建設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學院、浙江大學竺可桢學院等一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特區”,形成了“選拔設通道、培養留空間、評價長周期”的育人模式。
在浙江大學竺可桢學院,本科二年級以上學生實行全員導師制,在耳濡目染中激發學術興趣和創新潛力;中國人民大學建設拔尖學生榮譽課程體系,鼓勵學生加深對學科知識的思考,了解學科前沿動態;天津大學與校內外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院所、科技領軍企業等相助,引導學生加強需求導向的自由探索……
“我國本科生具有‘高均值,低方差’的整體性特征,一流大學本科生則呈現‘個體差異性顯著’的結構性特征。如何讓有潛質的未來領軍人才脫穎而出,是不能回避的難題。”在南開大學伯苓學院副院長段文斌看來,在公正、公正、公開的前提下,應更多依靠專家主導的多維度評價和遴選。“同時,在學生培養上,強調‘點燃一把火’,而不是‘灌一桶水’。”段文斌認爲,學校應注重因材施教,讓啓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成爲主導。
“北大數學科學學院的天才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保護出來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張平文曾這樣形容。古典語文學項目學生來自差异院系,但经常自發組織讀書會、研討會;生命科學學院通過鹿鳴書院開辟400余平方米活動空間,均在學術名師的實驗室四周……通過種種舉措,北京大學給予拔尖人才適宜的成長空間。
在复旦大学,开放性的培养理念贯串于拔尖人才培養的全历程。2015年起,复旦启动高挑战度和高开放性的“本科荣誉项目”,面向全校所有院系,凭据差异的学科特点和专业要求设计相关专业。项目不设门槛,动态治理,学生基于自愿修读高挑战度的荣誉课程,教学治理上接纳灵活的选课退课机制,允许学生中途在荣誉课程和对应普通课程中相对自由地切换,勉励学生斗胆挑战高难度荣誉课程。
“要爲傑出人才營造一個好的環境,讓他們在這個環境中自主學習和研究。”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學堂計劃”物理班首席教授朱邦芬看來,培養一流拔尖創新人才,關鍵在于創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
“连续探索、汇聚协力,着力构建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養体系”
“基础学科人才培養具有周期长、投入高、收效慢等特点,需要连续探索、汇聚协力,着力构建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養体系。”教育部相关卖力人说。
在選拔上,需要創設多元渠道,多階段、多方式發現真正對基礎學科有志趣的“優秀苗種”,探索建设拔尖學生早期發現培養機制。“建議拓展基礎學科人才選拔通道,進一步選拔更多具有拔尖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進入大學;不斷總結各個高校二次選拔的經驗,爲真正熱愛基礎學科研究的學生提供機會;鼓勵更多優秀本科生攻讀基礎學科研究生,加速高層次基礎學科人才儲備。”西安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鄭慶華建議。
在培養上,需要爲學生自主探究留足空間。“我們的想法是:甯願多留白,絕對不超載。”清華大學行健書院院長李俊峰介紹,爲改變以往部门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較滿,學生自主支配時間太少的問題,書院強化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靈活性和模塊化,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制定課程修讀方案,爲有學術志趣、潛力的學生提供“一人一策”的個性化培養方案。
在评价上,需要“长周期”视察。有专家体现,基础学科人才培養事情需要遵循“长周期培养、长周期评价、长周期支持”的原则。“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创新是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要害因素。”徐雷建议,破除用唯绩点、唯论文来评价学生,应通过真正考查学生的创新力、刨根问底的钻研力、发自内心的对基础学科的热爱,形成新的学生评价体系。
此外,在保障上,还需稳定经费支持。专家建议,应当建设国家、地方、学校、社会联动的多元化经费支持机制,完善基础学科人才培養的质量保障体系。特别是在师资配备、科研实践、国际交流等方面给基础学科拔尖学生提供连续稳定经费支持和优质资源供应。
記者從教育部獲悉: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已加大對基礎學科建設的结构,日前宣布的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中,基礎學科相關建設學科共124個(不含北大、清華),占宣布名單中全部433個建設學科的29%。
“下一步,将以提高人才培養质量为焦点,以超通例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为重点,坚持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全方位谋划,坚持专业、课程、教材、教法等全要素革新,坚持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职业生长阶段全周期支持,坚持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等全链条衔接,加速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養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再起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教育部相关卖力人体现。
PG电子 // 鏄庢枃杈撳嚭書院公衆號